端午节

贡献者:游客6464046 类别:简体中文 时间:2025-05-15 08:43:24 收藏数:61 评分:0
返回上页 举报此文章
请选择举报理由:




收藏到我的文章 改错字
一、节日起源
端午节,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列,
起源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,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上古图腾祭祀说
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,古代百越部族以龙为图腾,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龙仪式,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避祸,
这是端午节最原始的起源。
纪念历史人物说屈原最主流说法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,因政治理想破灭,
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。百姓自发划船打捞,并向江中投放饭团防止鱼虾食其身躯,
逐渐演变为赛龙舟、吃粽子的习俗。
伍子胥:春秋时期吴国大臣伍子胥被吴王赐死,五月初五投江,吴地百姓纪念他 忠烈,故有五月初五,
以报子胥之忠的说法。
曹娥东汉少女曹娥为寻找溺亡的父亲,五月初五投江,五日后抱父尸出水,被奉为 孝女,
部分地区以此为纪念。
夏至节气演变说
有学者认为端午节习俗与上古夏至节气的祭祀活动相关,如采药、祈福等,后与纪念人物的传说融合。
二、节日时间与历法
时间农历五月初五2025年对应公历5月31日。
端五含义端意为初始五与午相通,因午时为阳辰,
故又称端阳节。
三、传统习俗
端午节习俗丰富多样,不同地区略有差异,核心习俗包括:
饮食习俗
吃粽子:用粽叶包裹糯米、肉类、豆沙等馅料蒸煮,原为投江祭屈原的供品,后成为节日必备食品。
饮雄黄酒:民间认为雄黄酒可驱邪避毒,端午时以酒洒房屋角落、涂抹儿童额头王字,但因雄黄有毒,
现代多以黄酒或菖蒲酒替代。
其他美食:部分地区有吃五黄黄鱼黄瓜黄鳝咸蛋黄雄黄酒艾草糕打糕等习俗。
驱邪避疫活动
挂艾草与菖蒲:门前悬挂艾草、菖蒲形似宝剑,寓意驱蚊虫、避邪气,民间有清明插柳,
端午插艾之说。
佩香囊:用彩色丝线缝制香囊,内装艾草藿香朱砂等香料,佩戴或挂于室内,有清香、驱虫、避瘟之意。
系五彩绳:以青、红、黄、白、黑五色丝线编绳,系于儿童手腕、脚踝,称为长命缕,象征祈福辟邪,
端午后第一场雨时剪断丢弃,寓意带走灾祸。
水上竞技与庆祝
赛龙舟:多人乘龙舟竞渡,最早为祭祀龙神的仪式,后演变为纪念屈原的群众性活动,
2011 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游百病:部分地区如四川、贵州有端午 “游山玩水” 的习俗,认为可强身健体、祛除百病。
医药养生
采药、沐兰汤:古人认为端午前后草药药性最强,采集艾草、菖蒲等煮水沐浴,称为沐兰汤,可洁身避秽、
预防疾病。
四、文化内涵与传承
文化象征
爱国主义精神:屈原 “上下求索” 的爱国情怀成为端午节的核心文化符号。
人与自然和谐:习俗中蕴含驱邪避疫、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,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。
家庭团圆与情感联结:节日期间家人团聚包粽子、挂艾草,传递亲情与传统文化认同。
非遗与国际影响
2009 年,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》的节日。
受中华文化影响,韩国 “端午祭”(江陵端午祭,与中国习俗不同)、越南、
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有类似节庆活动。
五、现代节庆活动
如今端午节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,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:
文化旅游:各地举办龙舟赛、非遗展览、民俗体验等活动,如湖南汨罗 “国际龙舟节”、
浙江嘉兴 “粽子文化节”。
创意传承:推出国潮包装粽子、非遗主题香囊、线上龙舟竞渡游戏等,吸引年轻群体参与。
公益活动:社区组织为孤寡老人送粽子、开展 “屈原诗歌朗诵会” 等,赋予节日更多人文关怀。
端午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华文明在生活中的鲜活体现,
承载着中国人对历史的敬畏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。
声明:以上文章均为用户自行添加,仅供打字交流使用,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,特此声明!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
文章热度:
文章难度:
文章质量:
说明:系统根据文章的热度、难度、质量自动认证,已认证的文章将参与打字排名!

本文打字排名TOP20

登录后可见